close

藍白拖,一個對未來充滿迷惘的7年級青年,28歲那年,他存到人生第一個30萬,之後便毅然決然向公司辭職,更在家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,只留下一張字條,就踏上為期一年的環遊世界之旅。

本文摘自遠流出版《給未來的旅行者:55個你最想知道關於旅行的事》

在這趟驚險、五味雜陳的旅程中,他找到一個全新的自己,找到未來的思考方向,返家後生活依舊,但是他對旅行、對人生的看法已大為不同。
 
本書中列舉了55個旅行者在旅行前或是旅行路上會想知道答案的問題,面對這些問題,藍白拖誠摯地與讀者們分享自己在旅行路上的個人經驗、體悟、成長與看法,期盼讓所有未來的旅行者找到上路的勇氣。
 
當你上路後,你會認識新的自己,重新詮釋自己與自己、與社會、與這個世界的關係,這個過程會讓你的心態變得不一樣,當自己的心態開始轉動時,新的世界也就會隨之開始轉動!

 

【找到人生的價值】

很多人問我,到底是什麼動機影響我出去旅行一年?

其實我最害怕的就是漫無目的的旅行,我只是去挑戰最不願意面對的事。

從小我就是班上最令老師頭痛的學生,不只成績差又愛搞怪,一直不懂怎麼乖乖坐在書桌前讀書,以為在學校愛玩就可以交許多朋友,但成績不好的我,卻一直被同學、老師,甚至是家人疏遠。我曾經想試著讀書,但考試就是考不好,求學時期不曾拿過一百分,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智商有問題。這讓我開始自卑,為了不想讓別人看不起,只能靠「讀書」來証明自己,這股怨恨的原動力支撐我考上國立科大,以為可以就此不再自卑,但卻讓我越變越膽小,越來越不認識鏡子前的自己。

直到大四那年準備要考研究所時,我才發現讀死書根本不是我想要的,過去這麼做只是不想輸給別人,想靠讀書出人頭地。發現這點後我很害怕,因為要活出新的自我,就代表過去的努力都會化為烏有。我花了一段時間撫平難過的情緒,等到內心平靜下來後,我問自己:到底想要什麼?

有時候,人生不能急著找答案,問題放久了,答案就會在某個地方出現。我發現自己喜歡陌生的世界,不只是想在靜止的文字中探索,也想要用眼睛看、鼻子聞、耳朵聽,在這個世界冒險。唯一可以讓我認識陌生大世界的方式,就是離開熟悉的小世界,所以我選擇「出走」。

知道自己想要旅行後,開始害怕語言不通、害怕一個人、害怕危險,但一直沉浸在害怕之中,並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,唯一的方式就是挑戰它。挑戰會帶來恐懼,過程必然會帶來的是經驗,經驗會淬煉一個脆弱的人,當自己被淬鍊到一定的韌度時,也就會產生一定的信心和堅定。

蘇格拉底曾說:「一個人有沒有幾何學的知識,知不知道慧星和行星的自然現象並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善於培植自己的信念。」

蘇格拉底教會我挑戰最害怕的事,可以藉此淬鍊自己的信念,這個信念不是努力賺錢、不是用功讀書、不是功成名就,而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、可以再接再勵、可以一直堅持下去。

旅行沒有讓我更出人頭地,也沒有讓我更厲害,但過程讓我的心態變得不一樣,當心態開始轉動時,世界也就隨之轉動。

如果你問我:「回國後還會自卑嗎?」

我會說:「自卑永遠不會消失,它永遠都在,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當它出現時『把它打破』,自卑打破時,自信就進來了。」

即使自己沒有好的家世背景,沒有好的學歷都沒關係,就趁年輕時讓自己擁有一個比任何人都還堅定的信念,這比任何東西都來得可貴,因為在你挫折時,可能會失去一切,但信念是所有人都奪不走的。

年輕人,出社會前「敢」夢想,出社會後「趕」夢想。

一位剛出社會的朋友說,他一直很想去旅行,但怕回國會輸給別人,遲遲下不了決心,不曉得該如何是好。

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,沒有優劣之分,重要的是好好努力,把短暫的人生描繪得更精彩。

不可否認,我們活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,只要有人類存在,就一定會有比較。沒有人喜歡被比下去,沒有人喜歡失敗,沒有人喜歡輸的感覺,人人都想拿第一名。但第一名只有一個,沒有拿到第一名就一定表示是輸家?拿到了第一名就代表是贏家嗎?

我在印度當志工時,認識一位四十多歲來自德國的朋友,他放棄高階經理職位來到印度數十年。每個聽到他故事的人,都會好奇的跑去問他為何要來這裡,而他都會告訴別人:「我人生上半場已贏得謙虛,下半場我要輸得光榮。」

我經常問自己:自己活了二十七年,到底贏了多少?又輸了多少?同年紀的朋友都已經有份安穩、高收入的工作,我人卻在印度做一些無法獲得收入的事情。但這裡的朋友來自世界各地,年齡層也分佈廣泛,當我看到年紀比我大的志工,心想他們應該會更擔心自己的未來,因為他們不像年輕人往後有那麼多機會,社會壓力也較大,但為何他們臉上卻看不到憂慮?

有天我忍不住找了一位三十多歲的香港朋友聊天,他說:「在香港你會被逼到不得不賺錢,因為我們從小就接觸到股市、馬市,搭班船就能到澳門賭場。當你看到某人在其中因而賺到錢,你會不心癢嗎?每天都活在與人比較收入的恐懼中,又活在一個這麼小的地方,你能逃去哪?他半開玩笑的說:「臺北人忍受不了臺北時,還可以逃到台南、花蓮、台東這些能讓心情放鬆的地方,但在香港你卻找不到可以避難的防空洞城市。最後只能往心裡逃,或是像我一樣逃出國……當初我決定要出國時,被許多人說是輸家,因為我放棄了一份即將可以升遷的工作,但我知道,再不離開,看似贏了別人,卻輸了自我。」

他的話讓我重新審視自己,或許現在沒有好工作、沒有好收入、沒有好的未來,但這些也許只是為了滿足別人的眼光?又或者是要虛榮自己?當真的有高收入、有好未來時,那我是不是會變成香港朋友,只是贏了別人,卻輸掉自我?

當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訴香港朋友,他只送我一句話:Be yourself!

接著他說:「既然你已經出來了,輸贏就先放一邊吧,如果你在做自己,那就是成功了。這一輩子只要學會一件事,就是不斷超越自己。」

旅行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,但肯定是影響你最深的決定。

【旅行的力量】

二○一二年在台南成功大學舉辦了當年最後一場分享會,習慣提早到場的我,在會場上遇到一位看來八十歲以上的老爺爺在大廳前探頭探腦。他跑來問我今天的講題是什麼?我說是一個毛頭小鬼跑出去旅行的分享會。當時他用盡全身的力量要和我分享他的故事,但他濃濃的外省腔讓我聽得很吃力,可以說是有聽沒有懂。眼看活動即將開始,我轉身跑上台,坐定後,瞧見老爺爺就坐在台下聆聽。

分享結束後開放問答時,老爺爺特地舉手跑到講台前,問我:「你認同『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』這句話嗎?」

以前不喜歡台灣填鴨式教育的我,肯定會說瘋狂點頭認同,當然其中包含很大一部分逃避的成份。可以不用為了考試把自己鎖在書桌前死背課本,能夠四處遊玩誰不愛?但是,等到自己有天真的行在萬里路上時,我才深深體悟到「書到用時方恨少」!

我在旅行到中國十三朝古都西安時,感覺非常陌生,完全不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。雖然旅行的日子過得很愜意,但卻不怎麼踏實,覺得活得空空的。在義大利羅馬古城區時,我也覺得非常陌生,羅馬對我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,整天沉浸在千年古蹟之中,但就少了一股共鳴,知道眼前有藝術,但卻不知怎麼品嚐。我恨當時身旁沒有歷史系與美術系朋友,也恨自己過去為何不多讀歷史,不多學著欣賞藝術。

旅行前,以為知識單純就是為了追求卓越,行萬路後,我才了解知識是為了品嚐生活。

旅行回來後,我期許自己「行萬里路後,不如再讀萬卷書」。

活動結束後,老爺爺主動走向講台,不斷稱呼我「老師」,讓我有點害羞。他說自己無法像我一樣在年輕時旅行,因為過去都在努力追求知識,還拿了二個博士學位。他的謙虛,讓我上了一課,實在很難想像一位長輩願意向小他年紀好幾輪的年輕人請教學習。

當初我以為知識可以讓人更偉大、更驕傲,後來才發現,原來,知識要我們學會更樸實、更謙虛。這些都是旅行之後我才懂的。

如果你問我:「讀書重要?還是旅行重要?」

我會告訴你:「在書中旅行,在旅行中讀書。」

因為,讀書和旅行就像雙眼,少了一隻眼睛依然可看到前面的世界,角度卻無法看得比較廣

不論是讀書或旅行,往往都是因為我們想得太複雜,所以產生害怕

作者:劉哲瑜(藍白拖)


arrow
arrow

    onitaiao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